当前位置:首页 > 文明创建 > 正文

以山水为墨 绘生态画卷——梁平推进国际湿地城市创建

发布日期:2020-10-28 10:49 来源:重庆日报

        水生乔木生态护岸、浮床种植软化岸线、陆生花卉点缀美景……记者10月19日在梁平区合兴镇龙滩村看到,金黄的中华·梁平柚海又多了一处景观——柚基乡村小微湿地。

  “全域治水、湿地润城,优美湿地景观与周边柚林和谐共生。”梁平区负责人介绍,今年2月,第二届国际湿地城市中国推荐城市名单出炉,作为西南地区唯一的代表,梁平区成为入选的中国7个城市之一。以此为契机,梁平将打好修复双桂湖湿地生态、打造城市湿地连绵体、建设乡村小微湿地群“三张牌”,推进国际湿地城市创建。

  修复双桂湖湿地生态

  梁平是一座湿地与城市协同共生的城市,以双桂湖湿地为主体的大小湖泊、库塘、山坪塘、小微湿地等在境内相互串联,绘就了一幅“山水林田湖草城,梁平生命共同体”的湿地画卷。

  双桂湖的前身是小一型水库张星桥水库。2015年双桂湖获批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有一段时间,这里被垃圾、污水、外来物种、上游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围困,梁平区对其实施了生态治理与修复,并成立副处级事业单位——湿地保护中心,实施最严格的湿地保护管理制度,结束了“多头治水”的历史。

  梁平以保护源头为本,对安宁河、响水河、千明河等河道进行生态治理,对双桂湖集雨面内山体、荒地等进行植被修复;对400余户农民实施生态移民,对雨污分流,对双桂湖上游实施原住民人居环境整治,对雨水层层净化入湖,严控污染源。

  与此同时,双桂湖保留自然岸线,保护周边林盘群落;保留湖泊水陆交替空间带、山地自然地貌,使田园风光再现;保护野生动植物,划定生态保育区,建立无人区;保留原生态,坚持自然修复,还原自然生态净土。

  通过治理,双桂湖湿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湿地面积190.76公顷,水质由Ⅳ类达到Ⅲ类标准,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园内有高等维管植物623种、脊椎动物207种(其中鸟类150种),阔别重庆39年的灰雁等珍稀濒危物种又来到梁平越冬栖息。

  打造城市湿地连绵体

  今年,位于梁平城区的张星桥河工业园区滨河小微湿地群落建成。该湿地群落在竹海大道与小沙河汇合处,河岸两侧打造了小微湿地、泡泡湿地等湿地景观,河底清淤后种植了沉水、挺水、浮水等水生植物,打造了叠水、廊桥、水榭、楼台等亲水设施。

  此外,梁平区还在双桂湖溢洪道口至竹海大道段及原鱼种场、小沙河部分河段以及周边部分稻田分别实施了张星桥河河流小微湿地群落、文峰塔乡村小微湿地群落的建设,修复治理生态、打造湿地景观、开展湿地保护宣教。

  2018年,梁平区率先提出城市湿地连绵体概念,按照全域治水、湿地润城的湿地建设思路,在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周边,将涵养林、溪流湿地、立体山坪塘与双桂湖湿地、双桂湖周边的若干河流、小微湿地进行生态连接,初步形成一个空间连续、结构基本完整、功能逐渐完善的有机湿地网络,聚力建设中国首个城市湿地连绵体。

  “雨季不涝,旱季不枯,城市水文实现良性循环。”梁平区相关负责人称,城市湿地连绵体示范项目的建设,维护了区域生态安全,提高了人居环境质量;同时,生态旅游提供了就业机会,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居民增收,有效带动了当地竹、柚、桂等产业的发展。梁平区以生态为笔、山水为墨,一手写意湿地之美,一手创造高品质生活。

  建设乡村小微湿地群

  今年国庆节前后,“夜竹海·潮生活”乡村音乐会在梁平区竹山镇猎神村火热举行。在这里,除了欣赏音乐会、游竹海、睡民宿,游客还可以漫步猎神村梦溪恬园梯田小微湿地群。

  整个竹山小微湿地群有150亩,通过对竹山场镇尾水提升湿地公园和猎神村梦溪恬园梯田小微湿地群增加生态补水、梳理补植水生植物、清理外来物种,以及对猎神湖上游尾岸3.4亩裸土进行地形整理,有效恢复了区域生态。

  梁平区全面实施“乡村小微湿地+”战略,将乡村小微湿地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让乡村小微湿地多点呈现,成为美丽乡村的新景观。

  在龙溪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试点中,梁平区探索“小微湿地+环境治理”,大力实施场镇、农村居民点尾水提升小微湿地公园建设,将“市民休闲、田园保护、尾水净化、水质提升”有机融合,打造各具风格的生态特色小镇。

  推窗见湿,处处见湿。现在,梁平以乡村小微湿地为主体的库塘、山坪塘、溪河、稻田等相互串联,绘就了一幅“山水林田湖草城,梁平生命共同体”的湿地生态画卷。目前全区湿地率达到10.5%,湿地保护率达51%。

      (记者 彭瑜)

      (稿件原载于2020年10月28日《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