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谢清城 图 向成国)随着城市的发展,一栋栋高楼大厦在梁平大地上悄然拔起,我们的城市变得车水马龙、华灯璀璨,越来越繁华。但有这么一批老建筑,它们隐藏在城市的各个角落,看着岁月变迁、人来人往,镌刻着梁平的旧时记忆。
南园左边建筑傍山则建,错落有致,显得悠雅舒适。
在红旗中学校园内,便有一座名为“南园”的民国时期建筑,四周草木繁茂,绿树环绕。它的建筑结构为典型的西式砖木多边形结构小洋楼,原占地总面积约100亩,现整体保存较好。其建筑结构和形式、用途等对于研究梁平地区民国时期中外结合的建筑风格和抗战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于2005年被确定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从红旗中学校门直入,越过操场,再往前走数十步便可看见被绿树环抱着的南园。南园于1932年为刘举皋所建,是南华医院旧址,又名南华医士职业学校,校内曾开设有外科、内科、妇科、小儿科等学科,培养出的学生为抗战救死扶伤起到了重要作用。
南园的主体建筑分为两个部分,都别具一格,各有特色。左边建筑傍山而建,一层庭院,二层休闲,三层生活用房,层次分明,错落有致,舒适优雅。墙体是浅白色的砖石结构,坚固耐用,冬暖夏凉。右边建筑则是平地而建,客厅宽敞,一楼一底,休闲与生活用房由庭院分开,墙体为浅黑的砖石结构。
转上一圈,不难发现两边建筑均是走马转角楼,青瓦盖顶,屋檐向上高高翻卷,伸向蓝天,既有西式洋房之美,又保存了民族文化特色,可谓中西完美的结合。两栋单体建筑中间还建有一亭台,是观赏园内佳景的好地方。
被绿树环抱的南园,风光旖旎,引人入胜。
南园的建筑均是走马转角楼,独具民国时期的韵味。
据介绍,南园的创造人刘举皋1903年出生于沙垭场(今梁平云龙镇)牛儿寨,毕业于上海南洋医学院。他与何仁则(原梁平县城南门何家沟人)是同窗好友,刘举皋擅长外科,何仁则擅长内科,他们都是医学院的高材生。毕业后回梁平行医,刘何二人联手,造福乡里。
1931年南华医院正式成立,刘举皋任院长,何仁则主持内科工作。不久,刘举皋出资在何仁则住址何家沟修建南园,作为刘、何住家。抗日战争爆发后的1939年,南华医院在南园扩建住院部,同时在后山上开凿南岩洞。为避免日本飞机轰炸,南华医院部分病床曾迁南岩洞中。1946年,刘举皋与何仁则又创办私立南华医士职业学校,学制3年,每期招生50名,校址设在南园。从此,南园这个名称沿用至今。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南园的存在,不仅仅为那些饱受伤病的人们发挥了医疗救治的积极作用,更渐渐成为他们精神上的慰藉,是梁平儿女抗战救国、救死扶伤的历史见证。
1953年,曾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红军将领彭友之(梁平人亲切地称他彭团长)慕名而来,入住南园。1959年,又一名抗日将领张林元(梁平人亲切地称他张局长)闻讯而至,入住南园。从此彭团长、张局长便是南园的新主人,南园也俨然成为了当时为人所向往的一处雅居。
当南园的使用权归于红旗中学之后,它又开启了教书育人的新征程。2016年以前,南园为红旗中学教职员工的办公场所,伴随时光的脚步,南园迎来一批批青涩的学员,送走一届届成熟的学子,它陪伴莘莘学子度过一个个春夏秋冬,见证了一代代青年的成长。
近日,红旗中学老师带领学生参观南园里的校史陈列室。
2016年后,随着更多更新的校园建筑拔地而起,南园便成为了红旗中学的校史陈列室。漫步于校史历程、办学成就等诸多展厅中,瞻仰品鉴着一件件见证学校发展变革的珍贵文物,低头凝神和仰首观瞻间,看到的是红旗中学历经沧桑的办学历史和自强不息的发展轨迹,见证的是历届师生员工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创业历程。在这里,方能体悟出一所百年老校所积淀的“养正立德”校训之真义。
多年来,为了更好保护南园,红旗中学遵循“保护为主,挽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制定完善的消防责任制度,每个房间都配备了灭火器,院内安装了消防栓,照明采用冷光源,配以专人看守,定期打扫,并对木质门窗、栏杆、楼梯等防蚁防蛀做出针对性保护。
南园右边建筑为浅黑的砖石结构,保存较为完好。
历史有印。也许昨日恢弘的建筑已被崭新的建筑所取代,也许那时的青春故事早已成为斑驳岁月的符号。然而,时光飞逝,先贤的风采和薪火相传的精神早已根植于一代又一代红旗学子的内心,每个人都被温暖着、被感动着,并在激励中不断昂首前进。